為最大程度地減少新冠肺炎疫情對學院考試工作的影響,保障考試工作順利有序進行,根據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有關文件精神和疫情防控最新要求,結合我院實際,特制定我??荚嚻陂g疫情防控應急預案。
一、組織領導
(一)組織機構
1.成立突發疫情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如下:
組 長:管洪鋒
副組長:李心沁
成員:孔蘇華、白文國、姜欣、丁華
主要職責:制定本??荚嚻陂g突發新冠肺炎疫情應急處置預案,建立黨政一把手負總責與分管校領導具體抓的責任制,并將責任分解到部門、落實到人;加強對疫情防控工作具體實施的指導;指導落實上級關于疫情防控有關精神要求,配合做好疫情應對與處置工作。具體實施對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的應對處置,配合屬地疫情防控指揮部門進行救治、隔離等工作;及時向教育主管部門等報告處置工作進展與結果,配合進行原因調查。
2.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李心沁兼辦公室主任,孔蘇華、白文國、姜欣、丁華兼副主任,相關處室、系部負責人,黨支部書記為成員。辦公室下設綜合協調、健康監測、留觀轉診、安全保衛、物資保障、后勤服務、輿情引導等專項工作組,負責具體處理突發疫情應急處置工作。
主要職責:
及時掌握考生中發熱、咳嗽、乏力等身體異常狀況,出現發熱人員后,啟動突發疫情應急處置,做好人員的隔離、送診工作;
發現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確診病例時,及時上報駐地疾控中心、省教育廳和省殘聯(20分內電話匯報、40分鐘內書面匯報上級主管部門),重大疫情報駐地政府。
在疾控部門的指導下,做好密切接觸人員的排查、隔離等工作和相關場所的消毒、控制等工作。
通知教學處啟動線上考試工作。
(二)專項組分工
1.綜合協調組
綜合協調組設在學院辦公室,組長姜欣,副組長車榮曉,成員為辦公室工作人員。
主要職責任務:協調學院疫情防控工作事項處置;加強和上級有關部門聯系溝通,及時傳達上級有關部署要求;遇有突發疫情,按程序逐級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情況,并跟進匯報后續情況。
2.健康監測組
健康監測組共設學院西門健康監測、綜合樓健康監測、餐廳健康監測、考場健康監測4個小組。
(1)學院西門健康監測組,組長白文國,副組長陳春光,成員為門衛值班人員,負責西門入口進出人員的體溫檢測和身份信息及健康碼、14日行程碼查驗等工作。
(2)綜合樓健康監測組,組長白文國,副組長黃艷華,成員為學生工作處及學生會人員。
(3)餐廳健康監測組,組長丁華,副組長張崇錦,成員為后勤服務處及餐廳工作人員。
(4)考場健康監測組,組長丁華,副組長顧麗霞,成員為考場監考人員。
主要職責:考試期間,組織人員在學院南門入口、綜合樓、餐廳、考場等處檢測或監測考生及工作人員體溫。發現體溫高于37.3℃的師生時,立即引導他們前往臨時留觀點等候,陪護安撫,通知留觀轉診組。
3.留觀轉診組
留觀轉診組設在綜合門診部,組長李心沁,副組長付文濤,成員為綜合門診部工作人員。
主要職責任務:在南門、綜合樓、宿舍等人群集聚場所入口處,提前設置臨時留觀點,備好疫情應急物品。接到健康監測組報告后,立即趕赴現場,對臨時留觀點體溫異常人員重測體溫。確認體溫異常后,報告學院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啟動突發疫情應急處置,協調家長或帶隊老師將體溫異常人員在帶好口罩,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送至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進一步檢測、診斷。
4.安全保衛組
安全保衛組設在安全保衛處,組長白文國,副組長陳春光,成員為安全保衛處工作人員。
主要職責任務:負責南門入校的考生體溫檢測、健康信息登記等。協助健康監測組設置體溫檢測通道,維持秩序。協助留觀轉診組維持臨時留觀點秩序。協助做好人員疏散、隔離等工作。
5.物資保障組
物資保障組設在資產管理處,組長白文國,副組長李偉、付文濤,成員為資產管理處工作人員、魏簫簫。
主要職責任務:保障相關醫療、防疫等所需物資的采購供應。
6.后勤服務組
后勤服務組設在后勤管理處,組長丁華,副組長張崇錦,成員為后勤管理處、物業工作人員。
主要職責任務:日常校內各場所的消殺、通風,臨時留觀點(室)的消毒工作。
7.輿情引導組
輿情引導組設在辦公室,組長姜欣,副組長莊守平、劉臣,成員為處室工作人員。
主要職責任務:協調有關活動的錄像、拍照,做好防控資料留存等;如出現疑似或確診病例,做好對外信息發布和輿情應對處置工作。
二、應急處置啟動
(一)考生(考點)體溫監測異常
1.所有學生在綜合教學樓門處進行體溫檢測。安全保衛組提前在教學樓設置檢測通道,并安裝隔離帶,留觀轉診組設置報到臨時留觀點。
2.考試當天,領導小組組長在校全面統籌,協調副組長負責考點入口指揮,各專項組組長根據實際需要協調有關工作,安全保衛和健康監測組提前到達報到入口處,并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全體工作人員做好個人防護。
3.考前有發熱(超過37.3℃標準體溫)的考生及14日內自中高風險區返魯的考生,務必前往當地定點醫療機構發熱門診作核酸檢測,報到時需提供出發地48h內核酸檢測報告和返濟后核酸檢測報告。
4.嚴格入校管理??紕障嚓P工作人員,在校門外間隔一米等候入校,入校時出示電子健康碼、14日行程碼,省外及省內其他地市進入人員需提供48h核酸檢測陰性報告,省外人員還需提供返濟后核酸檢測陰性報告。審核通過后方可沿測溫通道由安保人員進行體溫檢測,確認體溫正常后,準許入校。
5.安全保衛組提醒考生佩戴口罩、有序排隊,相互間隔1米;注意維持秩序,適時引流、控制好人流量,同時加強周邊交通安全管理,健康監測組依次檢測體溫。
7.安全保衛組發現體溫高于37.3℃的考生,通知留觀轉診組,同時將發熱考生前后的兩名學生截停控制,指揮出入校隊伍,登記信息,進行體溫復測,體溫正常方可進入校內。
8.發熱考生離開測溫通道后,后勤管理組負責對相關區域進行消殺。完成終末消毒環節后,測溫通道重新開啟,后續考生可繼續測溫入校。
9.留觀轉診組將體溫異常人員引領至考點入口臨時觀留點,重測體溫,確認體溫異常后,報告突發疫情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啟動突發疫情應急處置。
(二)學生綜合樓、考試入場及餐廳內用餐環節
學生在綜合樓、餐廳外臺階處排隊入場,按地面安全標示距離站位,等候通過體溫安全檢測。體溫無異常者進入室內進行考試或領用餐;若發現體溫異常(≥37.3℃),測溫人員立即電話通知留觀轉診組,留觀轉診組醫務人員引導該考生至臨時留觀點(室),進行體溫復測。經復測體溫仍然異常,立即報告突發疫情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啟動突發疫情應急處置。
(三)考生筆試期間自感不適或體溫檢測異常
學生在考試期過程中自感不適時,通知監考老師后,監考老師為學生檢測體溫,若發現體溫異常(≥37.3℃),監考老師關門,打開窗戶通風,囑咐該考場內所有考生戴好口罩,靜候等待處理。立即電話通知留觀轉診組,由留觀轉診組醫務人員引導該考生至臨時留觀室,進行體溫復測。經復測體溫仍然異常,立即報告突發疫情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嚴格按照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國家教育考試組考防疫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教學廳〔2020〕8號)文件要求,聯絡市中區衛健局、市中區疾控中心及醫療專業人員進行個案研判,具備繼續考試條件的考生,啟動備用隔離考場繼續考試。另一名留觀轉診組醫護人員對異常考生原考場其他人員進行體溫測量,若其他考生體溫無異常,并無明顯癥狀者,則繼續考試。如經過研判發現有明顯癥狀或疑似癥狀者,則按應急處置流程及時上報并處置。
三、應急處置流程
(一)癥狀不明顯情況處置
1.考生體溫異常無流行學病史,發熱(≥37.3℃),又不能出具48h內的核酸檢測報告,則禁止該考生進入考點、考場、餐廳或中止其考試。并通知輔導員送考生至定點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排查。
如考生體溫異常或有疑似流行病學史,綜合門診部醫護人員立即向學院突發疫情應急處置領導小組匯報,申請批準并啟動應急預案。替考生聯系120 救護車,協調家長或帶隊老師將體溫異常人員送至定點醫療機構(濟南市中區人民醫院或濟南市市立五院)發熱門診就診。
2.各專項工作組人員穿戴防護套裝第一時間到達現場,了解具體情況,按程序復查體溫,上報,處置。安全保衛組布設警戒線,維持秩序;
3.安全保衛組有序引導疏散現場人員,提醒登記信息人員在離開現場后,做好個人防護,注意佩戴口罩,勤洗手,減少人員接觸,注意觀察自身狀況,并保持通訊暢通;一旦出現發熱、咳嗽、胸痛、乏力以及腹瀉、結膜充血等癥狀時要及時上報并按出現新冠肺炎癥狀或疑似癥狀者進行應急處置。
4.后勤服務組安排人員對臨時留觀點徹底消毒。
(二)出現明顯癥狀或疑似癥狀者處置
1.第一時間隔離并上報。對考生內出現新冠肺炎癥狀或疑似癥狀者,須在第一時間采取防護措施,啟用隔離觀察室,由留觀轉診組人員引導病人至隔離觀察室;同時及時上報市中區疾控中心、省教育廳和省殘聯,等待疾控中心及專業疫情防控醫療機構作進一步處置。
2.進行終末消毒。配合市中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門對病人停留過的教室、餐廳等所有室內場所進行全面消殺,停止使用中央空調、箱式電梯,及時清除消毒劑殘留。
3.迅速排查密接。配合市中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門立即摸清病例在發病前 14 天的接觸史,協助確定密接人員初步名單;通過發布排查通告等方式,進一步排查潛在密接人員,協助確定密接人員最終名單。密接人員須按照市中區疫情防控要求做好隔離、檢疫等防控工作。
4.調整工作安排。根據市中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門意見和省教育廳安排,采取臨時???、放假、校園局部或整體封閉管理等有針對性的工作調整安排。
5.綜合協調組每天了解患病和隔離觀察人員情況,并上報學院疫情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省教育廳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和省殘聯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
6.后勤服務組負責隔離觀察人員基本生活用品(原則上使用其原有生活物品),通知學院食堂做好隔離觀察區的飲用水供應和膳食安排,做好生活垃圾(按醫學廢棄物)收集及轉運。送餐、清潔等工作人員需穿戴防護套裝。
7.學院疫情應急處置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落實駐地疫情處置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的其他善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