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殘疾人事業,加快發展殘疾人職業教育,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金沙檢測線路中心js8是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有著30年的殘疾人職業教育辦學歷程。學院在聽障學生的人才培養過程中發現:聽障學生受聽力障礙影響,在學習中對知識的理解力、感受力、探索性等方面均弱于健聽學生,尤其是在服裝設計與工藝領域具有較強技能性的專業學習中,存在若干問題,包括專有名詞無法以手語表達;服裝設計與制作中的步驟通過語言或文字講述來表達后,聽障學生難以理解;在表達同類音手語時,聽障學生容易理解錯位;聽障學生的專業擴展性學習能力弱等。為此,學院從2012年開始,開展了針對聽障學生的學習模式理論研究與探索,提出了針對聽障學生特點應用“視覺感受5E”教學方法,形成了聽障學生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步方案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視覺感受5E教學法”使更多聽障者愉快學習
一、多維對比普特職業教育特點,深度挖掘殘疾人教育教學方法
(一)創新提出“以人為本、以愛育愛、一生一案、修技立身”育人理念,護佑聽障學生健康成長。
通過分析每個學生特點,有效挖掘課程溫情內涵,豐富教學活動內容,靈活傳播以“感恩”、“愛心”為主題的正能量;為每一名學生打造成長成才的個性化方案;從品德養成、職業素養建立到技術技能的“手把手”傳承,都要針對聽障學生特點一一開展。基于此育人理念,聽障學生能潛心技能修身,回歸主流,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二)構建了適合聽障學生特點的“三分一融”人才培養策略。
在專業教學中創立了以技藝訓練、能力培養、特色發展為主線的培養策略:將“優生”和“差生”組合,開展分項教學、特色教學;制定階段學習任務,協助學生規劃階段目標,針對學生學情、個性開展階梯遞進、助推爬坡的分級培養;注重校企合作,開展不同崗位類型的專項學習,針對不同崗位,深化崗位技能培養,實現分層就業。
(三)創建了適應聽障學生的項目感受式課程體系。
基于視覺感受“5E”教學模式,立足讓聽障學生感受真實的工作任務流程,建立了基于崗位群需求的項目課程體系、基于“沉浸式崗位實景教學”的課程架構。強化厚植自信、精進技能、勇于拓展,融入“主課堂+拓展課堂”的專業思政育人理念,依托實踐教學工作室,形成了課程環境實景化、課程手段可視化、課程教學信息化、課程實施項目化的“四化”情景式課程體系。
(四)創新實踐了“視覺感受5E教學法”聽障學生服裝專業教學模式
1.實施了“視覺感受5E教學法”聽障學生服裝專業教學模式。在普通的聽障學生教育教學中,傳統授課師生通過雙語(手語、唇語)來溝通教學。由于手語只有8000個詞匯,且手語手勢存在方言,很多專業術語缺少手勢表達,聽障學生“字面”理解能力較弱,造成課程轉化率較低。因此,在服裝專業課程教學中,針對聽障學生視覺發達特點,通過感受-啟發-體驗-評價-拓展五個環節,讓聽障學生訓練眼睛來觀察感受,融入啟發總結式、比較式學習,強化動手技能實操訓練,開展學習質量多維度評價,鼓勵探索式拓展知識學習。
2.打造研究、適應聽障學生學習特點的特教師資隊伍。針對聽障學生的學習特點,多年來專業教師會同基礎課程師資,一起研課磨課,深入挖掘適合聽障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針對聽障學生,開展從立德樹人、課程思政、人文培養、社會融合到專業技術技能的系列研究。先后出版專著5部,新形態教材3部,普通教材33部。開發出適應聽障學生學習習慣的軟件13項,實用新型專利27項,并針對“聽障學生教學方法”申請受理發明專利3項。
3.開發適合聽障學生的“補償性潛能開發”教學資源平臺。通過項目化分組教學,將實操性課程和理論性課程進行項目組合,重構課程體系,建立立體式知識構架,解決聽障學生學習方法的單一性問題。同時,聚焦傳統的教材、學材、資源無法滿足聽障學生的多樣性學習需求問題,立足聽障學生聽力、語言有缺陷但動手能力強、模仿能力強、觀察能力強這一特點,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實施“視覺感受5E”教學方法,開發出適合聽障學生的任務驅動項目式、可視化、新形態教材,設計了新型學材并積累了分項知識碎片資源、工藝制作微課、教學資源庫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充分挖掘聽障學生的有效潛能,使聽障學生不僅“愛學”,還更“樂學”。
(五)創新開展“四元三一核心”評價考核體系。
通過教師、生生、企業、社會四元評價,圍繞學生的理論理解力,實操熟練度、創新拓展性三個維度,以激發聽障學生潛能為核心建立評價考核體系,助推學生技能成長。該體系密切關注每位學生取得的進步,注重和鼓勵學生通過作品收獲幸福感與創新理念,幫助學生在自信中提升技能水平。同時,鼓勵殘障學生參與社會競爭,同健聽人開展同臺競賽,引導社會評價,激發自身激情,提升聽障學生自信心和能力。重視崗課賽創,同40余家關注殘疾人事業的優秀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開發課程、頂崗實訓。重視企業參與評價,做到課程改革適合企業用人需求、產業工匠培養。

二、多向發力殘疾人職業教育,突出特色以人為本研究教研學創
(一)育人為基,人才培養質量獲得社會普遍認可。
經過多年的發展,學院殘疾人服裝職業教育成績斐然。在殘疾人職業技能大賽以及同健聽學生的各類比賽中,殘疾學生同普通學生一樣通過勤奮學校取得優秀的成績;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在95%以上,畢業生表現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在2022年3月,我院聽障演員亮相北京冬殘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上絢爛綻放,演員們以飽滿的熱情和精彩的表演,展示了我院聽障學子自強不息、青春向上的風采。多年來,在特殊教育教學上突出個性發展,強化品德育人,培養了“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數不勝數:用剪紙藝術表達“紙”尖上少年夢的豐廣巨,他用剪紙表達對祖國的愛,屢次獲得學院獎學金以及國家勵志獎學金;不懼風險,不辭辛勞,奮戰在緊張的疫情防控一線“無聲戰士”、現為濟南市市中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質量管理部工作人員的“大白”張文佳;服裝藝術設計系蘇金環、蘇銀環兩位聽障孿生姐妹受邀為“尚方”系列作品進行手工刺繡,首次代表我院登上中國時裝周舞臺;2018級畢業生程雨露,作為一名聽力障礙的學生被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錄取,她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堅韌不屈,拼搏向前,走出了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畢業生薛松被評為“齊魯最美孝心人物”。像這樣優秀的學生還有很多,他們經過學院的培育和個人的努力,奮斗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并創造著豐碩的成績。
(二)高端發力,專業社會影響力得到逐年提升。
殘疾學生自尊、自信、自強、自立,贏得了社會的的高度評價。學院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改革模式引起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教育報、新華網、人民網等十幾家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報道。2019年我校服裝藝術系被授予全國“殘疾人之家”稱號,服裝藝術系主任宋泮濤在人民大會堂受到習近平、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表彰接見。
(三)接續攻關,專業服務社會能力得到穩步提升。
學院依托大師工作室和專業群建設,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鼓勵師生進行教學研究。服裝專業團隊完成科研項目合作15項,校企合作開發服裝產品50余品類,申請專利軟著60余項,為各類殘疾人提供技術、師資培訓500余人次,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評價1500余人次。
(四)享譽業內,教學成果引領特殊教育改革方向。
學院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教師團隊出版專著5部,專業教材33部(含2部出版中),其中“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開發出適應聽障學生學習習慣的軟件13項,實用新型專利27項。學院作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單位,牽頭制定全國特殊教育高職職業教育建設標準。教學成果引領了殘疾人職業教育改革新方向。
三、多元總結提煉教育教學特色,找出不足努力提升實現新拓展
(一)以人為本,創新方法,夯實職業教育基礎。
遵循聽障學生身心特點和聽障學生教育教學規律的同時,按照新課改精神,對課程、課時進行調整組合,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以學生為中心,突出職業技能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結合專業特點和就業市場需求,制定適應聽障學生個性化特點的學習方式。
(二)上下合力,特色辦學,唱響特教發展之歌。
學院以建設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系為目標,從拓展課程內容、推進教法改革、提升支撐能力、加強組織實施4個方面,進行專業發展建設探索。以愛育愛,師生員工上下合力,突出特色辦學,學院用更多的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教育引導學生,在坦誠的對話交流和真誠的關愛中,建立起平等、和諧、信任、親人般的師生關系,為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找出不足,奮發圖強,實現特教新的拓展。
殘疾人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短板,學院在殘疾人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新技術應用上不夠。下一步將在推進特殊教育智慧校園、智慧課堂建設與課程改革、教學改進上下功夫,凸顯特殊教育要跟上高科技發展時代特征的國家規劃。(圖片由作者提供)